通讯员 焦轩
早高峰期间,两辆车相撞,造成交通堵塞。作为一名上班族,看着“报到”时间越来越近,心里着急,突然看到现场上空飞过一架无人机。 “无人机拍照取证,请开快点!”空中传来交警的声音,拥堵很快散去——这看似科幻的场景,成了武汉街头的日常。
10月31日,湖北日报记者从武汉市交管部门获悉,全市已建成无人机巢穴129个,总体实现区域全覆盖,覆盖率全国领先。这意味着,当遇到交通拥堵或因事故而兴奋时,这些“空中交警”可以快速到达中心城市的各个角落,解决燃眉之急。
“武汉交通已进入‘空地一体化’立体时代。”相关人士在武汉市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天候执勤的“空中交警”不再只是“飞行摄像头”,而是一个包含数据链路、算法模型和创新服务机制的综合平台。
“武汉在全国首创了‘三维高精度地图+交通管制业务’的双引擎架构,武汉交警将其结合起来,构建了完整的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武汉测绘学院工程师段萌萌介绍,这款交警飞控平台利用低空空域时空信息网格数据生成航空导航地图,辅助无人机100%安全出行。
在布局上,武汉采取了“固定无人机机场+无人机临时停机坪”的混合模式。选址经过精心规划,位于交通拥堵和事故多发道路附近,确保在收到事故报告后,指挥中心可以直接选择距离平台最近的机库,快速飞往事故现场,大大提高了响应效率。
对于市民来说,“空中交警”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更快地处理事故。数据显示,在意外应急响应场景中,无人机平均5.1分钟即可到达现场,而传统应急响应部队地面鳗平均需要14.3分钟,处理时间缩短66%。在武昌区,无人机鼓励作业车辆离开道路的成功率高达80%;在偏远地区,它们可以替换丢失的跟踪并实时发回实时图像;夜间,借助红外热成像,仍能清晰区分车辆和行人,突破夜间弱光、无路灯、浓雾等弱视觉环境的成像限制,全程保障交通安全那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空中交警”创造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武汉模式”。它们原本是武汉测绘研究院的测绘设备。完成调查评估任务——地图后,他们“再次上岗”,成为交警空军。